论文 | 郑雯、桂勇、黄荣贵: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的改革开放:论争与演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Author 郑雯,桂勇,黄荣贵
导读
本文为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CCSGR)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郑雯;CCSGR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和CCSGR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荣贵的《论争与演进: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的改革开放——以2013-2018年2.75亿条微博为分析样本》一文摘要,具体内容请参阅刊发杂志。
本文依托新浪微博2013-2018年六年间共计2.75亿条随机微博博文,使用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博文质性解读混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的网络论争与议题演进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整体态度倾向呈现波动向好的局面,国家立场、底层或弱势群体立场往往成为改革开放正负态度的分野标志;改革开放从思想理论界的争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甚至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空间表现为一种国家战略与生活体验兼具的社会存在;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改革开放是多元、立体、变动的存在,从内部论争走向对外关系,“如何看待西方”成为网络论争的新维度。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的网络生态演进影响议题走向,“党的领导”在论争进程中影响深远,改革开放是具有“中国底色”的网络社会思潮。改革开放40年,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关口。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40年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论争之后,我们试图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本研究中以中国普通网民(微博用户)为代表——如何理解改革开放?近几年来,中国网民对于改革开放是否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主流性的价值认识?如果有,是在怎样的维度上、程度上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又是在怎样的维度上、程度上展开争论,以怎样的逻辑进行演进,发展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本文依托新浪微博2013-2018年六年间共计2.75亿条随机微博博文数据,对与“改革开放”有关的网络讨论展开基于向量机的机器学习法分析与语义网分析,期冀为当前中国最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思潮的分析研判,提供一个普通网民的研究视角;期冀结合量化与质化分析,对中国有关改革开放的学术论争做出尝试性的回应。
本文利用数据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思想与观点表达较为丰富的新浪微博平台,使用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博文质性解读混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的网络论争与议题演进展开研究。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实时下载的新浪微博博文数据库。
为了有效地反映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倾向以及年度变化趋势,本文以年份为分层标准,层内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获得每年5000万条随机微博博文,共计2.75亿条微博博文。一方面,使用支持向量机的监督模型,分析六年间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演进;另一方面,对2013年、2018年与“改革开放”高度相关的网络讨论展开语义网分析,尝试探讨“改革开放”议题的主题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与博文文本的质性分析,对论争与演进背后的逻辑展开讨论。
数据分析显示(见图1),2013-2018年六年间,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整体态度倾向呈现波动向好的局面。从整体来看,互联网上对改革开放持正面态度者居多,多数博文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且近几年呈现日趋正面的趋势。对改革开放的不同观点基本延续了思想理论界对“左”、“右”问题的论争思路,并表现出一定的立场取向。立场取向是建构社会思潮类型学必不可少的要素,从近几年互联网上的各种观点来看,国家立场、底层或弱势群体立场、社会中上层立场构成了网络社会思潮的三种主要立场取向。
▲图1 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倾向指数
基于改革开放相关博文的质性分析发现,三种取向中的国家立场、底层或弱势群体立场往往成为对改革开放正负态度的分野标志。但普通网民对改革开放的论争亦发展出自身独有的特征,从思想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理论资源、立场取向的讨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日常化的改革开放论争”。
一方面,对改革开放持正面态度者,往往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以政权、党和政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倾向于对现有体制肯定和辩护,表现在日常化的论争中,即将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想象,承载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与期待。如博文“初二带老婆孩子来深圳锦绣中华玩,内急去洗手间,惊呆地发现,这里的厕所一片和谐景象,深圳不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啊!”(编号2705198112)在这类文本中,网民并没有专门讨论改革开放议题,但从语境中可以发现,网民脑海中预设的改革开放,是肯定国家、肯定体制的积极想象。
另一方面,对改革开放持负面态度者,往往站在底层或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以底层或相对弱势的群体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倾向于批评社会的不平等,表现在日常化的论争中,即将改革开放作为一种抗争符号,在诸多权利表达中频繁运用,以提升权利诉求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如性少数弱势群体对其主张权利的表达:“其他国家已经在争取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同等的权利,我们还在纠结同性恋是不是心理疾病?到底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自己改革开放了?”(编号2964568982)在这类文本中,网民往往有明确的诉求目标,改革开放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工具性的抗争符号。
在相当多的博文中,改革开放被作为政治性资源加以利用,以提升诉求表达的“格局”。如网民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满意的民生问题,以改革开放的“好日子”作为“标杆”,呼吁政府改善交通环境:“【这段路该修修啦】短短一段道路破旧不堪,当地群众感叹:过着改革开放的好日子——舒心;每天看着如此破旧的路——烦心!希望××区领导及有关部门实地察看一下,尽快整修这段道路,切实改善当地的道路交通环境。”(编号1627075064)
总的来说,微博空间对改革开放的论争,不仅具体化为经济是否实质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是否实质提高、政治是否清明、未来是否值得期待、道路是否偏离社会主义、文化是否繁荣、社会公德民众道德是否滑坡等改革开放战略本身蕴含的社会问题,涉及党和国家战略方针和社会层面的公序良俗;也具体化为日常生活的优势参照系和各种权利表达的抗争符号。网民在大量生活体验中提及改革开放,在众多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表达中运用改革开放,涉及社会价值观、家庭、个人等日常化实践。
大量微博显示,改革开放已经从思想理论界的争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甚至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在互联网空间表现为一种国家战略与生活体验兼具的社会存在。
为进一步呈现网络上对改革开放的论争维度和主要议题,我们构建了2013年和2018年,微博场域中对改革开放一词讨论的语义网络,由此呈现改革开放的“网络镜像”。在具体分析中,以点的大小代表词汇在语义网中的接近度(closeness)大小:接近度大的词汇在语义网络中占据更为核心的位置。
(一)2013年:路线的论争、比较的逻辑、历史的延续
如图2、图3、图4所示,2013年改革开放议题共分成3个子网,既有政治路线、中国道路方向的争论,也有经济生活层面的比较,还有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探讨。
1.子网络1(见图2):以“国家”、“政治”、“人民”、“毛泽东”、“民主”等热词为中心,围绕中国政治道路和路线问题展开争论。网民探讨“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图2 2013 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 1
2.子网络2(见图3):以“经济”、“发展”、“社会”、“市场”、“文化”等热词为中心,围绕改革开放经济成就、社会发展成果展开讨论。改革开放的合法性在比较中产生,网民在比较的逻辑中理解改革开放。
▲图3 2013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2
3.子网络3(见图4):以“习近平”、“邓小平”、“历史”、“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热词为核心,围绕政策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展开讨论。网民在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中理解历史的、延续的改革开放。
▲图4 2013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3
(二)2018年:改革的成果、纪念的话语、对外的关系
如图5、图6、图7所示,2018年改革开放议题也分成了3个子网,包括对改革开放建设具体成果的讨论,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宣传作品的讨论,以及改革开放与世界关系的讨论。
1.子网络1(见图5):以“中国”、“国家”、“人民”、“生活”、“建设”等热词为核心,围绕改革开放的建设过程展开讨论。网民以务实的态度,讨论改革开放建设的具体议题,总结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经验。
▲图5 2018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1
2.子网络2(见图6):以“电视剧”、“故事”、“献礼”等热词为核心,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艺宣传活动展开讨论。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主旋律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方式符合网民品味。此外,这也与微博平台日趋娱乐化的特征有关。
▲图6 2018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2
3.子网络3(见图7):以“开放”、“发展”、“改革”、“国际”、“美国”、“海南”、“未来”、“创新”等热词为核心,围绕改革开放如何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展开讨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网民开始思考改革开放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对世界的意义。
▲图7 2018年改革开放语义网子网络3
(三)“如何看待西方”成为改革开放网络论争的新维度
六年来,网民对改革开放论争的核心议题有着明显的演进趋势:
第一,伴随着网民对改革开放正面态度的持续上升,网民对改革开放的内部意见分化有所下降,2013年大量存在的“左”与“右”、“好”与“坏”、“姓社姓资”的政治论争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2018年大量更具实践意义、更加务实的建设政策、建设内容的讨论。网民逐渐从意识形态的争论思潮转向积极关注并参与党的具体建设政策的讨论。
第二,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对世界的意义日益凸显,推动网民从国内的路线论争转向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国际面向。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的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底好不好”的论争,走向“改革开放如何才能更好”的讨论,平衡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从“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改革开放”。
第三,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西方”,成为论争的新维度和建构社会思潮类型学的新要素。不同于国家立场、底层或弱势群体立场、中上阶层立场等立场取向的划分,2018年以来的大量博文显示,具有相同立场取向的网民也可能在对外关系、对美关系方面拥有不同的看法。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刺激,2018年有关改革开放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关系,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论争大幅增加。作为改革开放网络论争的新维度,表现出极强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思想理论界对改革开放问题的争论,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2013-2018年总计2.75亿条新浪微博博文的大数据文本分析,在思想理论界之外,提供了一个普通网民的研究视角。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确实是网络论争的焦点议题,但表现出特有的“民间特征”与“中国底色”,理解改革开放之所以形成如此“网络镜像”的原因和逻辑,理解改革开放何以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发展、演进,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网络社会思潮表现为一种“日常化的论争”,其主要内容来源于网民自身的生活体验,其议题偏向更具务实态度与实践意义
特定思想理论资源要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必须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支持或合法化特定对象的利益和权利。不能与普通民众的社会心态产生共鸣的,就不是真正的社会思潮,而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资源。
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的改革开放,其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网民基于自身生活体验和获得感的论争。网民对改革开放的讨论,大多是对“中国该往哪里去”的宏观层面的理解,或是蕴含在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的态度中。尽管改革开放与中国的道路问题是网络论争中的核心议题,但网民很少主动讨论思想理论界高度关心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也很少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出发,讨论其给社会主义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等热词在语义网中显示的位置比较边缘,“民主”等热词在2013年的博文中也多是转发微博大V的言论,并在2013年以后渐趋弱化。网民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更多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无论对改革开放持正面态度还是负面态度,网民多是从中国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讨论改革开放。
作为一种网络社会思潮的改革开放,其议题偏向更具务实态度和实践意义。近六年的重要趋势是,伴随着对改革开放正面态度的持续上升,左与右的论争被大量更具实践意义、更加务实的政策、举措探讨所取代。尽管公知大V还在关心“改革开放40年,我们对于市场化能否带来公平这个问题还是没毛线的共识[摊手][摊手][摊手]”(编号1989729381),网民却更加关心海南的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和深圳的活力;更加愿意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更加注意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的影响。“我们不应否认社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不应否认改革开放的成果。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没有妥协就没有发展。当初柳传志曾告诫杨元庆要学会妥协,治理企业尚是如此,治理国家恐怕更难……”(编号2437092461)类似的博文都是网络论争从争论“改革开放好不好”转向“改革开放如何才能更好”的标志,意味着互联网空间普通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二)网络社会思潮是多元、立体、变动的存在,其内部的多重面相以及历时性演进表明,研究者需要结合多重因素来理解复杂的态度类型
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学习法和语义网分析显示,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是多元、立体、变动的存在。
就语义子网络分析,改革开放形成的议题多元,包括政治路线的论争、经济生活的比较、政策层面的历史延续,也包括具体建设内容的总结、娱乐化的纪念话语及对外关系的面向。每一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可能形成独特的议题聚焦,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网络社会思潮。
就网络社会思潮的类型要素理解,传统的“左”“右”之争中大而化之的“左”与“右”,无法概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被群众广泛传播的改革开放思潮。换句话说,用线性思维模式来理解网络上的改革开放论争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区分网络社会思潮中对改革开放的正、负态度,可能存在立体的分野要素。如“阶层立场取向”,能划分大部分的态度倾向;“如何看待西方”,则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网络论争的新维度与新要素。
就历时性的演进过程看,网络社会思潮是变动的存在,其背后有复杂的运作机制和环境影响,不同的思潮总是在变动中确定自己的边界,改革开放也从内部论争走向了外部关系。研究者应当在多元、立体、变动的过程中,结合多重因素理解复杂的态度类型。
(三)中国特色的网络生态演进影响网络社会思潮走向,“党的领导”在网络论争进程中影响深远,改革开放是具有“中国底色”的网络社会思潮
针对中国网络空间、网络生态的早期研究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在线空间的主导话语权,微博空间中的国家权威面临挑战,而批判性话语则日渐占据主导性地位;新近的研究则揭示了更复杂的图景:网络社会思潮不再被批判性话语所主导,民族主义话语、支持现有体制并为之辩护的话语也成为重要的在线力量。改革开放论争的六年演进,基本符合学者对中国网络空间生态的研究判断。尽管论争不断,但网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日趋正面,在这一过程中,聚焦批判性话语的内部论争逐渐式微,对外关系的探讨及对改革开放成果的正面论述逐渐凸显。
我们基于微博博文的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大V的变化亦可能直接影响了网络论争的走向。2013年,在普通网民发表的博文中,有大量博文转发大V言论,网络大V在相当多的议题上态度较为激进,常常“带领”普通网民的意见走向极化。2014年后,伴随着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行动,一些极端意见大V逐渐退场,普通网民转发追随大V言论的现象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网民自身的直接态度表达更趋温和。可以说,网络上针对改革开放的论争进程,也伴随着中国网络舆论场的演进特征。
此外,“党的领导”在网络论争的进程中影响深远。关于党的领导及其优势的讨论深刻影响着改革开放议题的“网络镜像”。在内部论争最为激烈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论断“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获得了网民海量刷屏。网民评论:“习大大态度很明确,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不可分割。没有毛,就没有新中国建立和全面工业体系建立与朝鲜战争的胜利及核大国俱乐部门票。没有邓,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财富增加。毛邓核心是实事求是。当然目前财富倍增中的公平问题急需解决。贪腐不是公平问题,而是执法层面问题。”(编号2127983041)可以说,中国的网络社会思潮的聚焦点、民间话语的聚焦点,反映了网民对党的领导的社会认知。
姜义华先生谈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时指出,尽管这场文明运动是面向西方的,但其底色却是中国的。我们发现,尽管围绕改革开放的论争不断,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仍是从中国自身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的,务实性和实践性是他们的普遍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被应用最多的理论资源;“党的领导”在网络论争进程中影响深远;代表西方价值观的热词未能占据语义网络的中心位置。可以说,网民心目中的改革开放已经烙下深深的“中国底色”。
(图片来自网络)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副教授
作者 桂勇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黄荣贵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本篇文章发表于《新闻记者》2019年第1期。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